欢迎来到文秘范文网!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11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7-14 18:55:09 来源:文秘范文网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第1篇这样的故事每天发生在我们祖国大地,重复的发生着,只是未成有所记入,是啊这就是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李老师的一个一个鲜活的故事,记录着一名教师的生活细节,他是我们老师的典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爱心与教育有感11篇,供大家参考。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11篇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第1篇

这样的故事每天发生在我们祖国大地,重复的发生着,只是未成有所记入,是啊这就是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

李老师的一个一个鲜活的故事,记录着一名教师的生活细节,他是我们老师的典范,我们的学习楷模,学生能有这样的老师,是学生之福,学校又这样的教职工,是学校之福,我们祖国有多点这样的老师,学生何愁学不好,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决定未来,,古人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祖国的强盛,孩子的未来就掌握在我们手中,想想责任重大,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唯有向李老师学习,热爱教育,用心做好教职工作,方能对得起自己的本职。

就爱心与童心论具备这样的素养

我们都从孩儿时期到现在的过来,都晓得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自己的心理变化,孩时期,大人的话大多都是生硬的,没得味,孩时的同龄人之间方才是经常玩乐学习,相互之间交流才没得隔阂,现如今,作为基层教职工,能亲近孩子的心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亲近学生,这样才能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主的学习,提升学习的热情,培养学习的兴趣,万事皆是如此,只有自己有了兴趣,才能更加投入从而学而不厌,爱是长期的,当然了,正如李老师说言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然而,有时候师生之间相互的感情并不一定有着明显的直接的“教育功利”目的。因为如果师生间建立起了感情的良性循环——教师经常想:“这么好的学生,我怎么能不想方设法地把他们教好呢?”学生经常想:“这么好的老师,我怎么能不好好听从他的教育呢?”那么,我们的教育已经现出成功的曙光

与所谓“后进与优秀学生“对待

其实我们人人都想受到关注,不光是学生,人人亦是如此,只是每个人所使用的方式表达不一样而已,但是每个人又有私心往往自己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有些学生在一段时间的追求与现实中往往会比较重失去追求更多关注的动力,有受同学之间的排挤,评价,有受老师的评价,有受家庭的教育,在如何其中一环幼小心灵受到打击都会产生不确定的情绪,小小问题长期积累从而带来对学习的厌倦,所谓后进生便产生了,为此得孜孜不倦的走进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只有学生知道,我们还是重视TA的,在排除孩子的心里的导致厌学的初始缘由,能够有定期的心灵沟通很重要。好的评价,多多的鼓励,从而心灵上是积极的,阳光的,优生自是,分数并不能代表综合,正如李老师所言教育也不能太过注重分数,只有德智体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多才性,发掘孩子的兴趣所在加以引导,这才是我们所要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第2篇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他运用了手记的方式来呈现。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像是被李镇西老师带到了他所描述的世界里,又或者是在观看着某部教育性的连续剧。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小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真爱。特别是对后进生,他也始终如此。在他的手记二中描述的是他自己与一个后进生的故事。在文中,他说了这样一句话“离开了后进生学生的`研究与关注,素质教育不但是虚假的而且是虚伪的。”在书中他就写了自己与万同的故事。

其实,在每个教师自己的教育过程中都会有像万同这样的学生出现。面对这样的学生,可能更多的老师是埋怨自己,怎么运气这么不好接到这样一个学生、甚至在心里有点排斥这样的问题生。包括我,有时候碰到调皮捣蛋的幼儿、自理能力差的幼儿、动手能力差的幼儿就会他们有一种“头大”的感觉,会把他们和一些乖巧的孩子作比较,然后就是感慨,怎么同样年龄的孩子差距就那么大呢?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和书中李老师碰到的万同是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反应的真实情况自然也会不同。但是像万同这样初中年龄段的孩子处在叛逆阶段,如果要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则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怀与关心,更适合他的方式方法,还要细心的发现他的微妙变化,用心找出他的优点等等。但是这一切对于李老师来说好像应对的如此顺利。每次我读到万同闯不同的祸时,都觉得这个学生是没得救了,如果我是他的老师我应该会束手无策了。但是再读下去,李老师总会有办法能使这样一个怪癖的学生接受他的要求,从而使他一点点的进步。为了这个学生,他可以为了一个不详细的家庭地址去家访,因此找了好几条的路才找到。为了这个学生,他可以努力协调其他任课老师单独给他出卷。为了这个学生,他抓住万同每一次的闪光点,为他争取到“国旗下的演讲者”这样的机会……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是幸运的,因为他碰到了这样一个难得的你好老师。

当我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这句话也是书上的原文。同时让我领悟到了我们应该有一颗包容的心,去拥抱每一个孩子。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第3篇

卷首语:爱心传承希望,知识启迪未来。用爱心换取学生的真情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老师要从爱心、关心出发,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为基础,用我们的爱心换取学生的真情。

假期里,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感触很多。李老师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后进生是不幸的,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难以过着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啊!我在想: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刚开始我也会像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是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很愤怒,可能会放弃,更多的是伤心,会觉得他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因此,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爱心才能传承希望,但是,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使他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李老师的教育手段是特别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第4篇

有幸读到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起初是出于要完成读后感的任务才翻看这本书,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 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 《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
所谓的平 淡是平庸,是无为。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 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 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 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 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

”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 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
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
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
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兴趣广泛、身怀特长、善于协调、精于应变的学生。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 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

反思过去的 ” “随意” “从容” ,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 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 鼓励, 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 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 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第5篇

不爱喝茶的人,说茶苦涩;
爱喝茶的人说茶香浓。同是一杯茶,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吾曰:心境不同。读书亦如此,不爱读书的人就如同不会品茶的人一样,只知其苦,不知其乐;
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茶的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进入其乐境。

有人说,一个人真正的魅力在于独特的气质,而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越是读书,就越感觉自己的贫乏,在恐惧之余,就又一次地卷土重来,疯狂的读书。读书让我的心胸感到从未有过的开阔、舒展。在我眼前展示出一幅幅的大世界:生存智慧、生活品味、世间冷暖,尽收眼底。

最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爱心深深地震撼了我。他把教育当做一生的事业,而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当做谋生的职业。从李镇西老师的书中我学到许多经验,同样,这些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也帮到了我。比如关于转化后进生,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让学生们上台表扬进步的同学等等,都有很大的收获。对学生,我们不仅要有爱心,更需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我的教育之路还很浅薄,幸好未来还有漫长的教育旅程可供自己去实践、思考、探索。我会以李镇西老师为镜,反观自己,走出浅薄;
走进学生、走进教育。用爱心与耐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播种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自己的教育事业。

李镇西老师自己本身也爱读书,他说:"我们无论多忙,每天都不会不洗脸、不刷牙、不吃饭,因为这是我们的生活需求,已经形成了习惯,那么无论怎么忙,我们都会有时间读书".

董卿,因为《诗词大会》,又火到一个高度。她的点评总结能力令人钦佩,被人称为"人如其名,兰心蕙质,清新隽永".她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跟从小抄写古诗,背诵古诗有莫大的关系。董卿说:"读书是已深到骨髓里的需求,就像穿衣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看到已过不惑之年的董卿格外年轻?她的语言,她的动作,她的神情,分明藏着她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事啊!

外表的美丽都是短暂的,唯有用知识和涵养修饰自己才能美丽一生。我始终相信,我们读过的书都不是白读的。它总会在未来的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的更出色。读书时可以给人力量,更能给人快乐。

每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都是经过了千百次打磨;

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都要承受撕裂破茧的痛苦;

每一颗色泽圆润的珍珠,都是砂砾与河蚌肌肉的磨砺。

李镇西是,董卿也是。当然还包含许多通过奋斗走向成功的人。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书在你的手上,世界就在你的手上。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第6篇

寒假中再次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认为在每一页中除了写着“爱心、良知、思考、责任”以外,还充满着智慧的火花。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标准也是除了“学识渊博、正直善良、很热爱学生”以外,还有“很有智慧”这一条。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做个充满智慧的老师。

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尊敬李老师,因为李老师用他的智慧化解了一个个棘手的教育难题。例如在“万同偷随身听”事件中,李老师开始是非常严肃的告诉万同,游贤的家长报了案,公安局的人已经来到了学校,当万同承认是“我与游贤开玩笑”后,李老师马上顺着他的话说是有误会,于是下面就用更缓和的语气来处理完了“失窃案”。再看看关于程桦的教育。当程桦骄傲自满的时候,李老师没有简单的用一句“胜不骄,败不馁”来说教,而是用充满智慧的头脑给程桦定出了他下一步的奋斗方向“超越自己”。在和程桦交流的过程中,李老师既列举了许多杰出人物的事迹,又从理论上给他解释了“成熟”的含义,使程桦的思想之翼在重新起飞后,变得更加矫健,最终取得了成功。从以上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老师无论是在对后进生的转化还是在对优等生的培养中,除了他对学生有一颗负责任的爱心,还有他的智慧在里面。

当前众所周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教育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而正确方式方法的选择就要靠我们的智慧,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育,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要想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就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缜密的思考能力,还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我们才能知学生所想,解学生所为,才能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而交流是教育的前提。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让犯错误的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改正他的缺点……但是有许多时候,苦于找不到好的方法。从李老师的教育手记中我知道了要教育学生得学会尊重学生、表扬学生。做老师不要高高在上,要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出现的问题。今天的孩子就如春天里需要滋养的禾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涓涓春雨,要比电闪雷鸣倾盆暴雨更能渗入土壤。还有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多一点人情味,大人有时也会犯错,何况是还是孩子的学生呢。因此利用集体的力量,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许多时候比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强很多。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之爱首先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激活教育智慧的因子。而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就要不断的学习,把学习渗透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让教育智慧流淌于我们教育生活的一点一滴,每时每刻。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第7篇

缘于我对教育和学生的热爱,出于对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的认识,我深深的认识到自身教育知识的匮乏,和教育技巧的简单落后,于是,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当我看完这本书就被他的教育机智和简洁流畅的文笔折服了。在书中他提到经常给学生读他自己写的《爱心与教育》,书中记录了李老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对“班干部”的选举培养,对“青春期”教育的重视,对“民族教育”的宣扬,难得可贵的是书中披露了他曾经失败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他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常态的生活;
爱的教育要从细节处入手----如学生生日亲自送上一本书,一张贺卡等等。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之路;
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觉得做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是幸福的。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幸福,做教师的幸福感不是看几本书就可以获得的,而是源于对教育意义的深远认识,源于对学生的热爱,这样你才会谈得上热爱工作,你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实践。在阅读中开拓自己的视野,开阔自己的胸襟,净化自己的心灵,升华自己的人格;
在实践中锻炼总结,在实践中修正提升,在实践中启迪智慧,在实践中开拓创新。这样你的`工作会做得更好,于是你的学生依恋你,家长尊敬你,同行敬佩你,领导器重你,这样你被欣赏,被认同,你就会觉得很幸福,你就会觉得工作很快乐,你才会真正潜下心来搞教育,你就可以把你的爱全部奉献给孩子们,于是你的工作就会更出色,也会更幸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记得去年上半年有一天我正准备午休,突然想到作为班主任得去看看孩子们睡的咋样,就马上翻身起床,没有犹豫,没有拖拉。试想如果你心里没有装着孩子们,你会在午休之前想到他们吗?你愿意为了孩子们睡一个好觉而放弃自己的午休时间吗?因为我觉得孩子们睡好了,就有充沛的精力投入下午的学习,孩子们就可以取得相对更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本书中有一个爱心教育故事的主人翁杨守丰,她与人为善,顽强进取,珍惜时间,热爱学习;
母亲精神失常,父亲体弱多病,家中有4个比自己小的弟妹,自己也长期被病痛折磨,小小的年纪面对如此让人揪心的家庭环境,竟表现出无与伦比的乐观,坦然和自信,最后还是被病魔夺取了可爱的生命。如此坚强的品性深深的感染了我,感动了我,震撼了我的心灵,我顿时感到自惭形秽,感觉自己竟不如一个中学生顽强,觉得自己不堪为人师,同时我觉得有必要让我的孩子们感受这个时代的楷模。

最后,我从本书中看到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让别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幸福。这句话李老师曾经给学生讲,他还在历次报告中经常提到这句话,甚至成为他第一次当校长走马上任送给老师们的第一句话,后来写在他们的教学楼上。最开始我不理解其内涵,随着阅读的深入,在实践中结合具体情景才慢慢体会其中的含义。

当孩子们把校园打扫得一尘不染,我们可以在窗明几净的校园里工作时,我们就因为孩子们的存在而幸福;
当有学生为了班级可以夺得清洁纪律流动红旗而努力时,我们这个班集体就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
当我在处理班级事物不够理智时,有学生给我提出善意的建议时,我就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

我经常在被学生感动时对他们说这句话,学生在叫我写毕业寄语时我也把这句话送给他们,在去年的毕业茶话会上我又以这句话作为发言稿的结语,甚至把这话连同班训印在了师生毕业合影上。因为我希望他们以此鞭策自己,修正自己,希望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希望更多的人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

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朴实无华,很多崭新的教育理念,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在一个个平凡真实感人的小故事里面。他不是为写书而写书,他是想通过自己的书籍来宣扬和传播新文化,新教育,新理念,写的是中国教育这本大书;
他也不是在用笔写书,他是在用心写书,用情感写书,用人格写书,写的是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人”字。就因为我最喜欢这本书,我才把它送给了我尊重的一位教育同行,希望更多的孩子得到富有爱心的教育。

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像李老师一样觉得工作是幸福和快乐的,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将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的和谐!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第8篇

近年来很少系统完整地去阅读书了,说实在的开始我也是带着为完成学校布置写《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去翻翻这本书的,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使我连读了二遍。然而是带着钦佩的心情去读这本书了,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感人至深,受益匪浅。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尽责,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

特别是他转化后进生“万同”的故事。遵循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让每一位孩子抬起头来”,在李老师的智慧行动下,在集体目光的关注下,万同最终成了全校国旗下的讲演者,终于是万同真正感受到自己能抬起头来了!

然而联想到我们学校也有一些“学困生、贫困生”,学校布置了党员与“学困生、贫困生”接对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应该说也有一定的成效,但与万同的转变相比是甚微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同样在结对过程中只是把它当作任务去完成,甚至是应付,所以效果就大打折。

昨天上课前播放了自己制作的放灯片,二行醒目的大字,第一行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第二行是**班因我而精彩,并简单介绍第一行字的来源及含义,着重说明了第二行字的含义。从学生投入的眼神可知他们的认同。尽管我不是班主任,但同样有责任有义务去做后进生的转变工作,积极协助班主任建设好班级。同时,我想到我们学校的励志课,是不是也可以介绍一些有关李镇西、苏霍姆林斯基…精彩片段,比天天听到**班的喊口号、唱歌要强一百倍!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尽管我们的教学中,总会碰到这样的学生:倔强、不听话、不爱学习。其实他们的内心是很脆弱的,总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帮助、和信任。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力求“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许多事实证明,一个被老师所爱的学生常常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特殊的后进生我应尊重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第9篇

不爱喝茶的人,说茶苦涩;
爱喝茶的人说茶香浓。同是一杯茶,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吾曰:心境不同。读书亦如此,不爱读书的人就如同不会品茶的人一样,只知其苦,不知其乐;
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茶的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进入其乐境。

有人说,一个人真正的魅力在于独特的气质,而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越是读书,就越感觉自己的贫乏,在恐惧之余,就又一次地卷土重来,疯狂的读书。读书让我的心胸感到从未有过的开阔、舒展。在我眼前展示出一幅幅的大世界:生存智慧、生活品味、世间冷暖,尽收眼底。

最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爱心深深地震撼了我。他把教育当做一生的事业,而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当做谋生的职业。从李镇西老师的书中我学到许多经验,同样,这些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也帮到了我。比如关于转化后进生,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让学生们上台表扬进步的同学等等,都有很大的收获。对学生,我们不仅要有爱心,更需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我的教育之路还很浅薄,幸好未来还有漫长的教育旅程可供自己去实践、思考、探索。我会以李镇西老师为镜,反观自己,走出浅薄;
走进学生、走进教育。用爱心与耐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播种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自己的教育事业。

李镇西老师自己本身也爱读书,他说:"我们无论多忙,每天都不会不洗脸、不刷牙、不吃饭,因为这是我们的生活需求,已经形成了习惯,那么无论怎么忙,我们都会有时间读书".

董卿,因为《诗词大会》,又火到一个高度。她的点评总结能力令人钦佩,被人称为"人如其名,兰心蕙质,清新隽永".她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跟从小抄写古诗,背诵古诗有莫大的关系。董卿说:"读书是已深到骨髓里的需求,就像穿衣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看到已过不惑之年的董卿格外年轻?她的语言,她的动作,她的神情,分明藏着她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事啊!

外表的美丽都是短暂的,唯有用知识和涵养修饰自己才能美丽一生。()我始终相信,我们读过的书都不是白读的。它总会在未来的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的更出色。读书时可以给人力量,更能给人快乐。

每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都是经过了千百次打磨;

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都要承受撕裂破茧的痛苦;

每一颗色泽圆润的珍珠,都是砂砾与河蚌肌肉的磨砺。

李镇西是,董卿也是。当然还包含许多通过奋斗走向成功的人。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书在你的手上,世界就在你的手上。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第10篇

缘于我对教育和学生的热爱,出于对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的认识,我深深的认识到自身教育知识的匮乏,和教育技巧的简单落后,于是,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当我看完这本书就被他的教育机智和简洁流畅的"文笔折服了。在书中他提到经常给学生读他自己写的《爱心与教育》,书中记录了李老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对“班干部”的选举培养,对“青春期”教育的重视,对“民族教育”的宣扬,难得可贵的是书中披露了他曾经失败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他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常态的生活;
爱的教育要从细节处入手----如学生生日亲自送上一本书,一张贺卡等等。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之路;
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觉得做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是幸福的。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幸福,做教师的幸福感不是看几本书就可以获得的,而是源于对教育意义的深远认识,源于对学生的热爱,这样你才会谈得上热爱工作,你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实践。在阅读中开拓自己的视野,开阔自己的胸襟,净化自己的心灵,升华自己的人格;
在实践中锻炼总结,在实践中修正提升,在实践中启迪智慧,在实践中开拓创新。这样你的工作会做得更好,于是你的学生依恋你,家长尊敬你,同行敬佩你,领导器重你,这样你被欣赏,被认同,你就会觉得很幸福,你就会觉得工作很快乐,你才会真正潜下心来搞教育,你就可以把你的爱全部奉献给孩子们,于是你的工作就会更出色,也会更幸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记得去年上半年有一天我正准备午休,突然想到作为班主任得去看看孩子们睡的咋样,就马上翻身起床,没有犹豫,没有拖拉。试想如果你心里没有装着孩子们,你会在午休之前想到他们吗?你愿意为了孩子们睡一个好觉而放弃自己的午休时间吗?因为我觉得孩子们睡好了,就有充沛的精力投入下午的学习,孩子们就可以取得相对更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本书中有一个爱心教育故事的主人翁杨守丰,她与人为善,顽强进取,珍惜时间,热爱学习;
母亲精神失常,父亲体弱多病,家中有4个比自己小的弟妹,自己也长期被病痛折磨,小小的年纪面对如此让人揪心的家庭环境,竟表现出无与伦比的乐观,坦然和自信,最后还是被病魔夺取了可爱的生命。如此坚强的品性深深的感染了我,感动了我,震撼了我的心灵,我顿时感到自惭形秽,感觉自己竟不如一个中学生顽强,觉得自己不堪为人师,同时我觉得有必要让我的孩子们感受这个时代的楷模。

最后,我从本书中看到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让别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幸福。这句话李老师曾经给学生讲,他还在历次报告中经常提到这句话,甚至成为他第一次当校长走马上任送给老师们的第一句话,后来写在他们的教学楼上。最开始我不理解其内涵,随着阅读的深入,在实践中结合具体情景才慢慢体会其中的含义。

当孩子们把校园打扫得一尘不染,我们可以在窗明几净的校园里工作时,我们就因为孩子们的存在而幸福;
当有学生为了班级可以夺得清洁纪律流动红旗而努力时,我们这个班集体就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
当我在处理班级事物不够理智时,有学生给我提出善意的建议时,我就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

我经常在被学生感动时对他们说这句话,学生在叫我写毕业寄语时我也把这句话送给他们,在去年的毕业茶话会上我又以这句话作为发言稿的结语,甚至把这话连同班训印在了师生毕业合影上。因为我希望他们以此鞭策自己,修正自己,希望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希望更多的人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

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朴实无华,很多崭新的教育理念,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在一个个平凡真实感人的小故事里面。他不是为写书而写书,他是想通过自己的书籍来宣扬和传播新文化,新教育,新理念,写的是中国教育这本大书;
他也不是在用笔写书,他是在用心写书,用情感写书,用人格写书,写的是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人”字。就因为我最喜欢这本书,我才把它送给了我尊重的一位教育同行,希望更多的孩子得到富有爱心的教育。

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像李老师一样觉得工作是幸福和快乐的,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将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的和谐!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第11篇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他运用了手记的方式来呈现。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像是被李镇西老师带到了他所描述的世界里,又或者是在观看着某部教育性的连续剧。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小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真爱。特别是对后进生,他也始终如此。在他的`手记二中描述的是他自己与一个后进生的故事。在文中,他说了这样一句话“离开了后进生学生的研究与关注,素质教育不但是虚假的而且是虚伪的。”在书中他就写了自己与万同的故事。

其实,在每个教师自己的教育过程中都会有像万同这样的学生出现。面对这样的学生,可能更多的老师是埋怨自己,怎么运气这么不好接到这样一个学生、甚至在心里有点排斥这样的问题生。包括我,有时候碰到调皮捣蛋的幼儿、自理能力差的幼儿、动手能力差的幼儿就会他们有一种“头大”的感觉,会把他们和一些乖巧的孩子作比较,然后就是感慨,怎么同样年龄的孩子差距就那么大呢?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和书中李老师碰到的万同是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反应的真实情况自然也会不同。但是像万同这样初中年龄段的孩子处在叛逆阶段,如果要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则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怀与关心,更适合他的方式方法,还要细心的发现他的微妙变化,用心找出他的优点等等。但是这一切对于李老师来说好像应对的如此顺利。每次我读到万同闯不同的祸时,都觉得这个学生是没得救了,如果我是他的老师我应该会束手无策了。但是再读下去,李老师总会有办法能使这样一个怪癖的学生接受他的要求,从而使他一点点的进步。为了这个学生,他可以为了一个不详细的家庭地址去家访,因此找了好几条的路才找到。为了这个学生,他可以努力协调其他任课老师单独给他出卷。为了这个学生,他抓住万同每一次的闪光点,为他争取到“国旗下的演讲者”这样的机会……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是幸运的,因为他碰到了这样一个难得的你好老师。

当我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这句话也是书上的原文。同时让我领悟到了我们应该有一颗包容的心,去拥抱每一个孩子。

推荐访问:有感 爱心 教育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11篇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通用11篇) 读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11篇(完整文档)】相关文章:

1.教育整顿检视整治环节学习体会5篇

2.禁毒教育心得体会400字8篇

3.国家安全观教育心得体会精短3篇

4.纪律作风教育整顿个人心得体会14篇

5.公安机关开展队伍纪律作风教育大整顿心得体会锦集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