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秘范文网!

寒食原文及注释,寒食原文和译文(十四篇)

时间:2023-03-27 22:35:02 来源:文秘范文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寒食原文及注释,寒食原文和译文(十四篇),供大家参考。

寒食原文及注释,寒食原文和译文(十四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寒食原文及注释 寒食的原文和译文篇一

原文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

1、寒食:清明前一日谓之寒食,即禁烟节,汉制此日宫中钻新火燃烛以散予贵戚之臣。

2、御柳:御苑之柳,旧俗每于寒食折柳插门。

3、斜:音“霞”。古音为“霞”,今读为“霞”或“协”均可,如“入竹万竿斜”、“远上寒山石径斜”。

4、汉宫:以汉代唐,下句同。

5、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6、五侯:汉成帝时,封他的舅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他们被人们称为五侯。

翻译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

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率先飘进五大侯爵的宫里。

赏析

从诗歌的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作者借后汉的朝政故事来讽剌唐肃宗、代宗朝宦官专权的事实。

起始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出了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无处”写出了花开得又多又广,“飞花”是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斜”字用得巧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姿。这两句为我们展示了寒食节京城白天的景色。这里的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人宫苑,由全局到局部,描写细致、深人。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两句是写宫苑傍晚的景象。天黑时分,宫苑里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正在一支支地传送着。蜡烛明亮地燃烧着,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这里不仅是写蜡烛的明亮情态,错烛弥漫的烟雾不正是宦官受宠时那种威福恩加的气势展现吗?这些使人如见他们受宠后专权一时的骄横神态。寒食节要禁火,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是宠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但唯独这些宦官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仅此一点,足见这些宦官平日如何倚势弄权,欺压贤良。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把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的可憎面目揭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本诗笔法巧妙、含蓄,在描述寒食节景象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强烈的不满情绪,语言简洁,寓意丰富。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寒食原文及注释 寒食的原文和译文篇二

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唐代:韦庄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

指点牡丹初绽朵,日高犹自凭朱栏,含嚬不语恨春残。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niǎo)间(jiàn)花钿(diàn),卷帘直出画堂前。

清晓:清晨。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天(或说清明前两天)。柳球:妇女头上的一种妆饰品。间:相隔、相间,动词。袅:音鸟,①摇曳。②轻拂。③柔长貌。花钿:妇人发钗。钿,音田,嵌金之花状头饰。

指点牡丹初绽(zhàn)朵,日高犹自凭朱栏,含嚬(pín)不语恨春残。

初绽:刚刚开放。绽:裂开。嚬:同“颦”,皱眉。含颦:含着愁意。皱眉忧愁的样子。

这首词写女子怀春。

上片开始用“清晓妆成”点明了时间和人物的身份。“柳球”句,明为写物,实则写人,女子的婀娜情态隐约可见。紧接着直到下片用了一连串的动作:“卷帘”、“直出”、“指点”、“凭朱栏”、“含颦”等显示她对春天的热爱与珍惜。“卷帘”句见其爱春心切;
“指点”句见其赏春的喜悦;
“日高”句见其爱春之情深,由此结出“含颦”句,“恨春残”全由惜春,真切感人。“春残”照应首句的“寒食天”,收拢全章。

寒食原文及注释 寒食的原文和译文篇三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这首《浣溪沙》当是词人的前期之作。李清照前期的生活,是以大家闺秀身分出现的,与此相称的,便是在她前期词作中表露出来的文雅、高贵气度。这种气度又是通过词人细腻丰富的感情,优雅含蓄的笔触体现出来的。《浣溪沙》一词,通过暮春风光和闺室景物的描绘,抒写了女词人惜春留春的哀婉心情。

上片侧重描绘室内景致,“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开首即交代时令已值暮春,这正是“闺中风暖,陌上草熏”(江淹《别赋》),暖风醉人时节。接着词人即把笔触移至室内,一股氤氲氛围笼罩闺中,原来是袅袅香烟弥漫其中,从中似还透着静谧、温馨和淡淡的忧愁。“淡荡”,谓春光融和遍满之意。“沈水”,即沉水香。词人另一首《菩萨蛮》词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句。“梦回山枕隐花钿”句,词人叙己早晨梦醒,凝妆完毕,却慵懒未除,又斜倚枕上出神,似在品味梦中情景。“山枕”,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称山枕。词人《蝶恋花》词有“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句。词作的上片描绘了一幅优雅、茜丽、静谧的画面:暮春时节,春光融融,闺房中檀香氤氲,一个少妇正欹枕凝神。如果认为画面中的少妇只是属于慵懒、无聊那种类型的女性,整日价沉溺于沉香、花钿、山枕之中,那就错了。李清照有着男性作家无以比拟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世界,是一个对大自然与外部世界有着极为敏锐的感悟,以及强烈的关注与渴念的女性,词作的下片就为人们展示了这样的情愫。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女词人的笔触延伸到室外,但见室外妇女正笑语喧喧,彼此斗草取乐,而海燕此时却经春未归。女词人这里写海燕未归,隐隐含有她细数日子,惜春留春心态,而写斗草游戏,则映衬自己的寂寞。“斗草”,又叫斗百草,南北朝时即有此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原为端午之娱乐习俗,后推广并不拘于此日,尤为妇女儿童喜好。次句言春天将尽,梅子熟透,柳枝长成。惜春、留春不住,叹春之情遂油然而生。词人在《小重山》词中有:“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那是写早春时节,以及自己爱春之情,而此处写江梅熟落,其意恰相反。“柳生绵”,亦为暮春之景致。以上写景,也透露出词人无奈叹喟之情。末句:“黄昏疏雨湿秋千”,黄昏时分,独自一人,已自不堪,更兼疏雨,以及空寂、湿漉的秋千架相伴,更让人感到寂寞、愁怨。

这首词抒写情感很是细腻,但不是直言明说,而是通过十分优雅、含蓄的笔触,去描述十分典型的外物形象和意境,从中再渗出细腻而幽深的心态。

寒食原文及注释 寒食的原文和译文篇四

韩偓〔唐代〕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切肤的轻寒刺面的风,梅花如飘雪,杏花正红。夜深里,斜搭上的秋千索静静地悬着,烟雨朦胧之中,隐约可见那座楼阁。

恻(cè):凄恻。这里作者含主观感情色彩来写对天气冷暖的感受。翦翦(jiǎn):指春风尖利,砭人肌肤,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小梅飘雪杏花红”句:仲春之际,梅花已谢,纷纷飘落,而桃杏花却刚刚盛开。一作“杏花飘雪小桃红”。斜搭秋千索:据《古今艺术图》等资料记载,当时北方寒食节,有女子荡秋千为戏的习俗。斜搭:指秋千索斜挂在木架上。

“恻恻轻寒翦翦风。”首句从寒食节的气候写起。“恻恻”,是形容轻寒的气候呈现凄切之感;
“翦翦”,是形容风轻微而带有寒意。这句正点寒食节“乍暖还寒”的特点,借轻寒的微风,渲染一种凄迷黯淡,但又并不十分沉重的气氛。“恻恻”、“翦翦”两个叠字,声音轻细,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

“小梅飘雪杏花红。”次句仍点时令,但转从花的开落角度写。梅花已经开过,正飘散着雪白的花瓣,杏花却开得正鲜艳。这句色彩的对比鲜明,画出寒食节明丽的春光,与上句的色调恰成对照。如果说上句多少透露出因怀人而产生的凄迷孤寂之感,那么这句则与记忆中的温馨亲切的往事不无关系。《寒食夜有寄》说:“云薄月昏寒食夜,隔帘微雨杏花香。”《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人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可以证明梅、杏与往昔情缘的关系。夜间是看不见“小梅飘雪杏花红”的景象的,这正可以进一步证明这句所写的并非眼前实景,而是记忆中的景象。一、二两句的含义则是:身上感受到恻恻轻寒和丝丝寒风,闻到梅花和杏花的香味,于是才意识到,一年一度的寒食节又来临了,又是“小梅飘雪杏花红”的时节了。

正因为前两句在写景中已经暗暗渗透怀人的感情,因此第三句便直接联想起与这段情缘有关的情事。“夜深斜搭秋千索”,表面上看,似乎这只是写诗人夜间看到附近园子里有一座秋千架,秋千索斜斜地搭在架上。实际上诗人的这段情缘即与寒食节荡秋千的习俗有关。《开元天宝遗事》说,天宝年间,“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可见秋千之戏为寒食节特有的文娱体育活动,且以女子戏者为多。据《香奁集》记载推断,诗人与他所恋的情人,正是在寒食节的秋千架旁结下一段情缘。因此,夜间瞥见秋千架的暗影,便情不自禁地想到当年的情事。

往事如烟,现在对方“阔别三千里”,踪迹杳然,不可复寻。在怀旧的怅惘中,诗人透过朦胧的夜色向秋千架的方向望去,只见楼阁的暗影正隐现在一片烟雨迷蒙之中。这景色,将诗人思而不见的空虚怅惘和黯然伤魂,进一步烘托出来。

这首怀旧诗,通篇只点染景物,不涉具体情事,也没有一处直接抒写怀旧之情,全借景物暗示、烘托,境界朦胧。

韩偓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寒食原文及注释 寒食的原文和译文篇五

壬辰寒食

王安石〔宋代〕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节,自己的眼泪就更多了,流的泪就快要淹没冶城了。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不想知道官位的快乐啊,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

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客思”二句是说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客。客思:他乡之思。思:思绪,心事。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
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巾:头巾。雪:白发。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老:终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王安石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而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者先出,朱颜早凋,因而者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雪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者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不能付诸于实际。

此诗一方面雪表达了作者在扫墓时对父亲的沉痛哀悼命情,另一方面也雪对自己推行新法时的艰难处境作了一番慨叹。

作者用“雪”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极其生动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头者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当时王安石只有三十二岁,本该雪黑者朱颜,但现在雪“白者争出”“朱颜早凋”,显然雪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感慨:自己虽然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过而立命年就华者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雪太艰难了。“雪”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命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者的客思命愁,寒食命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整首诗把思乡命愁、哀悼命痛、早衰命叹、为官命苦有机地串联,并用“雪”与“朱”这两个字把王安石内心的感慨与苦楚更加深沉地表达了出来。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雪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由于家中无田园以托一日命命,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人间未有归耕处”,他只得“窃食穷城”、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一诗中就表达了他的感慨。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寒食原文及注释 寒食的原文和译文篇六

李清照〔宋代〕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寒食清明时节,万物复苏,荡漾着明媚的春光。玉炉中的沉香即将燃尽,飘出的缕缕残烟仍是清香醉人。午睡醒来,花钿已掉落在枕边床上。海燕还未飞回,邻家儿女们玩起了斗草游戏。江梅已经过季,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黄昏时分下起了稀稀疏疏的小雨,打湿了院中的秋千。

淡荡:和舒的样子。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

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介子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抱树焚死。为悼念他,遂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玉炉:香炉之美称。

沉水:沉香。

山枕:两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

花钿(diàn):古时汉族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斗草:一种竞采百草、比赛优胜的游戏。

江梅:梅的一种优良品种,非专指生于江边或水边之梅。

柳绵:即柳絮。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故称。

秋千:相传春秋时齐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一说秋千起于汉武帝时,武帝愿千秋万寿,宫中因作千秋之戏,后倒读为秋千。

此词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千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借以抒发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上片写春光骀荡,屋内香炉袅烟,人睡初醒;
下片淡淡几笔,勾勒寒食节的初春景色与民间习俗,情韵全出。此词通过寒食时节景物形象探寻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从而表达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写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叙,头两句是第三句睡醒后的所见所感。“淡荡”犹荡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满。寒食节当夏历三月初,正是春光极盛之时。熏炉中燃点着沉水香,轻烟袅绕,暗写闺室的幽静温馨。这两句先写出春光的宜人,春闺的美好。

第三句写闺中之人,词中没有去写她的容貌、言语、动作,只从花钿写她睡醒时的姿态。“山枕”谓枕形如山。“梦回山枕隐花钿”是少女自己察觉到的,不是别人看出来的。暮春三月,春困逼人,她和衣而卧,不觉沉沉入睡,一觉醒来,才觉察自己凝妆睡去,自己也觉诧异。熏香已残,说明入睡时间已久,见出她睡得那样沉酣香甜。她梦回犹倚山枕,出神地望着室外的荡漾春光,室内的沉香烟袅,一种潜藏的春思隐约如见。这几句不事修饰,淡淡道来,却别有一番情致。

下片写少女的心曲。“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绵”。古人以为燕子产于南方,春末夏初渡海飞来,故称海燕。“斗草”是用花草赌赛胜负的一种游戏。时节已到寒食,为什么不见燕子飞来呢?女伴们斗草嬉戏,情怀是多么欢畅。江梅花期已过了,杨柳又正飞花。这里写的是少女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种种景致说明春事已经过半,当此时少女的春闺寂寞、情怀缭乱,含有作者的惜春心情。这两句对仗工整,既有动态,更有细微的心理活动,极尽工巧之妙。

“黄昏疏雨湿秋千”,写的是另一种境界。秋千本是少女喜欢的游戏,尤其是当寒食时节更是无此不欢。这一句写的是黄昏时忽然飘起细雨,把秋千洒湿了,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的外现,同上两句所写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写照。此句写春愁却不用“春愁”二句,只言雨中秋千,却道出愁绪万缕。

这首词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态和内心世界写得活灵活现,有“无我之境”的妙趣。全词都是景语,仔细体味又都是情语,没有雕饰斧凿痕迹,隽秀自然,清新淡雅,充分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寒食原文及注释 寒食的原文和译文篇七

寒食

唐代:沈佺期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天下家家熄灭火焰,整个大地都已不见炊烟。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不知道哪里的火,能够温暖我这凄凉的游子之心。

普天皆灭焰,匝(zā)地尽藏烟。

匝地:遍地,满地。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在此诗中,沈佺期运用早期宫廷诗的“封闭式”结尾,并能利用这种巧妙的结尾表现个人情绪。

寒食节本来意味着快乐和团聚,但对于游子来说,却只能突出他的孤独。“然”不仅隐喻他的忧愁,并且与外部世界形成悬殊对照,这种不一致与他的处境是相应的。但沈佺期也能够运用较时新的“开放式”结尾,以暗示和描写结束诗篇。

寒食原文及注释 寒食的原文和译文篇八

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

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

《寒食汜上作》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直叙归途情景,然后移情入景。后两句照应开头,写暮春百花飘零,表现作者的寂寞伤情。

寒食:指寒食节。

汜(sì):指汜水,流经广武城。

广武:古城名,原址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广武山上,有东西两座,楚汉战争的最后阶段,项羽占东城,刘邦占西城。

汶阳:汶水的北面,诗人被贬的济州在汶阳北面,所以此处指济州。汶,指汶水,即今大汶河。阳,水的`北面。归客:诗人自指。

水:指汜水。

按唐制,地方官大多任期四年。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四年期满后,王维结束了济州司仓参军的任职,启程归京,准备接受新的任命。

诗人走水路,船至广武城时,写下这首诗。

前两句直叙归途情景,然后移情入景。行至广武城边时,为什么“泪沾巾”?感觉比较突然。是因为看到广武城?还是“逢暮春”?或者是“归客”身份? 难以确定,这种写法是倒装结构,答案往往在下面两句。

后两句照应前两句。暮春时节百花飘零。春去夏来,如果心情好,满眼是火热浪漫。关键在于看景人。在王维眼里,看到的是落花,寂寂的落花,就像此时的自己。本来是鸟鸣,诗人写成了鸟啼,是自己心里在啼。终于熬到了四年期满,将重新开始,诗人为什么不高兴呢?是因为前途未卜,心里没底。因为这年中,没有托后门走关系,聪明的王维知道朝廷水深,预感不会有好结果。“渡水人”三字,写得十分寂寞。

寒食原文及注释 寒食的原文和译文篇九

作者:韩翎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两天为寒食节。据左传所

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之推,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

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2、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3、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

4、五侯:后汉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个得宠的宦官为侯,世称五侯。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

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研薄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

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这是一首讽刺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

特权。诗是讥讽宦者的得宠。因此,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减于桓灵。

诗比讽深远。首二句写仲春景色;
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

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入木三分。据唐代孟姿撰的《本事诗》说:这首诗

颇为唐德宗赏识,御批提拔韩盼驾部郎中知制诰的要职。当时江淮刺史也名叫韩

牛又以同名同进。德宗便亲书春城无处不飞花全诗,并批道与此韩牛成

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寒食原文及注释 寒食的原文和译文篇十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小寒食舟中作》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五年(770年)漂泊潭州(今长沙)时所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表现了诗人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首联概括了作者的身世遭遇,颔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舟中的所见所感,颈联写舟中江上的景物,尾联总收全诗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自然凝炼,风格苍茫沉郁。

小寒时节,勉强吃一点饭,靠着乌皮几,席地而坐,乌皮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头上戴着褐色的帽子。春来水涨,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
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站在潭州向北直看长安,像是在望天上的白云,有一万多里,蓦然生愁。

⑴小寒食:寒食节的次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因禁火,所以冷食。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⑵佳辰:指小寒食节。强饭:勉强吃一点饭。

⑶隐:倚、靠。隐几,即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见《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几而坐。“几”在这里指乌皮几(以乌羔皮蒙几上),是杜甫心爱的一张小桌几,一直带在身边,在一首诗中还写道:“乌几重重缚”(《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意思就是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鶡(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仇兆鳌注:“赵注:鶡冠,隐者之冠。”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五:“浑忘憔悴无颜色,翻笑他人戴鶡冠。”鹖,雉类,据说是一种好斗的鸟,见于《山海经》。

⑷“春水”两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
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

⑸“娟娟”二句:语含比兴。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益觉自己的不得自由。娟娟,状蝶之戏。片片,状鸥之轻。闲幔(màn),一作“开幔”。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

⑹“云白”句:极写潭州距长安之远。这是诗人的夸张,实际上长沙距长安也就一千多公里。

⑺直北:正北。亦见“直北关山金鼓震”(《秋兴八首·其四》)。朱瀚注: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毛奇龄说:船如天上,花似雾中,娟娟戏蝶,片片轻鸥,极其闲适。忽望及长安,蓦然生愁,故结云:“愁看直北是长安”,此纪事生感也(《西河诗话》)。

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鹖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首联中“强饮”与“鹖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时的身世遭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穷辛酸。

第二联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给读者的感觉十分真切;
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也正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笔触细腻含蓄,表现了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

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说“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所以说“下急湍”。这里表面上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其实不是这样。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做了十分自然的过渡。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引用朱翰的话,也是指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

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云说“白”,山说“青”,正是寒食佳节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浦起龙说:“‘云白山青’应‘佳辰’,‘愁看直北’应‘隐几’。”这只是从字面上去分析首尾的暗相照应。其实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结,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

此诗有借鉴沈佺期诗句之处,如“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钓竿篇》)、“云白山青千万里”(《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全诗在自然流转中显出深沉凝炼,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苍茫而沉郁的特色。

寒食原文及注释 寒食的原文和译文篇十一

寒食

韩翃〔唐代〕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注释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的燃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城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春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不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春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春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春说“飞花”,这是明写花春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这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这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这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外戚。这里借这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外戚。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外戚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德宗时制诰缺乏人才,中书省提名请求御批,德宗批复说:“与韩翃”,当时有两个韩翃,于是中书省又以两人的名字同时进呈。

德宗便批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这虽是一段佳话,但足见《寒食》这首诗的广泛流传和受到的赏识。

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天子近臣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近臣,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无处”指花开既多又广、“飞花”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斜”字用得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这是寒食节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宫苑。下面接着写宫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是写天黑时分,宫苑里传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赐给近臣的蜡烛。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近臣家,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使人如见他们那种炙手可热、得意洋洋的骄横神态。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是宠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独这些近臣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由一斑而见全豹,仅此一点,足见这些近臣平日如何弄权倚势,欺压贤良。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近臣,近臣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寒食原文及注释 寒食的原文和译文篇十二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译文一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译文二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
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斜。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①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③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④斜:读(xiá),与“花”“家”押韵。

⑤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⑥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⑦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寒食春深,景物宜人,故诗中前二句先写景。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由于后两句旨在描写宫庭生活,并且写得轻灵佻脱,所以历来颇受赏识。

寒食原文及注释 寒食的原文和译文篇十三

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十五年来,逢寒食节,皆在天涯。叹雨濡露润,还思宰柏,风柔日媚,羞看飞花。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

鼎中炼熟丹砂。把紫府清都作一家。想前人鹤驭,常游绛阙,浮生蝉蜕,岂恋黄沙。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邪。又何必,待过家上冢,书锦荣华。

十五年来,每逢寒食节,都是远离家乡,漂泊在天涯。在下雨的天气里,思念着坟墓上的柏树;
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却又羞于见到飞花。寒食节自己不能供奉麦饭、纸钱、鸡和酒祭扫祖茔,林间的喜鹊乌鸦也空等了!老天笑道:这不是因为我,也不是因为元军的入侵。

自己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如同鼎中丹砂炼熟,随时可以升天,以紫府清都仙界为家了。想以前仙人驾鹤常游于天上的绛阙;
世俗之身如同蝉蜕壳一样被丢弃,岂能留恋于尘埃浊世?帝王命臣子守坟、修葺墓园,男子应当这样报效君王。又何必等到回家上坟,如同白天衣锦还乡一样显示荣华!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郓(yùn)

州:北宋州名,治所须城,即今山东东平。这里用北宋旧名,以示不忘故国。

宰柏:坟墓上的柏树,又称宰树、宰木。

飞花:切寒食节。

只鸡斗酒:均指祭品。

几误林间噪喜鸦:祭扫过后,林间的鸦鹊就可来啄食这些祭品,由于自己多年末能祭扫,故耽误了鸦鹊。几,屡次。

紫府清都:道家称仙人居住之地为紫府;
清都,指天帝所居的官。

绛阙:指神仙宫阙。

黄沙:意指尘埃浊世。

过家上家:回家乡上坟。此处非泛说,而是特指奉皇帝之命回家祭告先祖,显示皇帝的恩宠。

书锦:意指富贵还乡。

该词是谢枋得当年过郓州时所作。宋朝灭亡之后,元朝不断南征。其间,作者一直隐居在闽中,直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统治者强行逼迫词人北上,中途遇寒食节,遂作此词。词人四月到了燕京,但最终绝食而死,年仅六十四岁。

上片主要抒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已经十五年没有回家过寒食节,说明词人在外漂泊已久,“皆在天洲”是夸张手法,说明词人思乡情浓,也暗含当时国破家亡,百姓饱受流离失所之苦。“叹雨濡”四句写词人虽背井离乡,但无时无刻不在挂念家中。十五年都没有回家为祖茔扫坟祭墓,连“宰柏”都令词人思念不已。而在阳光明媚的时节,词人羞见飞花”,羞见的原因不想自知。“飞花”此处指热同繁盛之所,国破家亡之际,自己身为人臣,却无力挽大厦之将倾,实在羞愧。“麦饭”三句,写林中的喜、乌鸦原本可以食祭祀之物,但由于自己多年未祭,连它们都要空等了。表面词人在怜喜乌鸦,实则在为自己的不幸慨叹。最后一句,词人委婉地表达了对元统治者的愤慨。

下片一改上片悲痛沉郁之风,转而抒发豪情。起首两句,词人借用道家之说,流露出自己早已看破生死、愿与神仙天帝成作一家的想法,表明词人为坚守气节,视死如归。“想前人取”四句,进一步说明词人不恋红尘俗世,不愿荀且偷生,甚至渴望像前人一样,解脱之后驾鹤云游,逍遥自在。“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耶”三句,词人再次明志,表明自己誓死效忠宋朝,宁死不屈臣节的思想。正因为有了这种“忠臣不事二主”的思想,所以词人最后说此次北上,虽被元人逼迫,但自己心意已决,他们也不能奈何。再次强调自己的坚定信念。

该词由寒食节写起,词人先写自己的思乡之情,继而由家至国,表明自己决不愿做背信弃国的叛臣,即便舍弃性命也要保全臣节,从而升华了全词的思想境界,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寒食原文及注释 寒食的原文和译文篇十四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洛阳城里,花儿已经开得如雪一般铺天盖地,而陆浑山中的花儿,如今才开始发芽。

早上刚刚辞别了河桥那掠过杨柳吹来的风儿,晚上又卧在这伊川桃李间的月色中。

伊川的桃李正是芬芳面新鲜的时候。在寒食节里,山中的酒也是醉香宜人的。

山野间的老人安居乐业,快活地唱上一曲,唱一唱这身在太平盛世中的人。

陆浑:地名,在今河南嵩县。别业:即别墅。

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清明亦有插柳、戴柳之俗。

伊川:水名。即“伊河”。洛河支流,在河南西部。

酒复春:唐人名酒多用春字,如竹叶春、松醪春、烧春等。

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之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山庄清幽秀美的自然景色和寂静安宁的环境,屡屡唤起这位宫廷诗人的山野真趣,故其诗集中有不少以陆浑山庄为题的诗作,大多风格清新秀丽,显示出一种远离尘世的纯朴幽雅气息,也抒发了诗人隐藏在“志深轩冕”背后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之情。

武则天执政时期,多居于东都洛阳,其近臣文士,亦常随行左右,诗由洛阳起笔,说明这是宋之问任居洛阳,偶返山庄时所作。“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起句先以洛阳的春意盎然与山中的姗姗来迟的春天对衬。“花如雪”,以雪喻花,形容洛阳满城飞花、春光四溢的美景,“今始发”三字,反衬出山野与闹市之别。一方面山间气候偏冷,花开较迟,另一方面也说明京洛风尘,热烈繁嚣,而陆浑山中,则清幽得多。起笔二句,似平铺直叙,字里行间却透露出诗人洋溢在心底的欢欣轻快的感情。接着,“旦别”句,写诗人清晨离开洛阳时在河桥一望,春风拂面,杨柳婀娜,在叙述事件的同时,融入洛城风光;
“夕卧”句,则承第二句而发,补叙陆浑山中超凡脱俗的清幽景色。这一联对仗工稳,“旦别”对“夕卧”,点出诗人朝发夕至的行迹;
“杨柳风”、“桃李月”,以都市繁华春色与山中水滨的月色清晖相对,极富诗情画趣;
尤其一“月”字,既句中的夜“卧”字,又渲染出几分清寂离俗的环境气氛。

五六两句,以顶针手法,先重复“伊川桃李”,“正芳新”又承第二句“今始发”,具体表现山中迟来的春色。接着“寒食”句回应诗题。清明寒食节,能够远离京洛尘世的喧嚣,在山间别墅中度过春夜,本来已经很使人舒心畅快,更何况还有酒助兴。这两句绘出了寒食山中的迷人春夜,和诗人此刻举杯独酌、无所拘羁的自我形象。诗至此全是写景抒怀,山景清雅,其情怡然,似有田园牧歌风味。末二句“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诗人自称乡间野老,在开怀畅饮之际,歌咏太平盛世。

这首诗前四句处处围绕洛阳与陆浑山庄的不同来对比描写,写洛阳的花团锦簇,杨柳婀娜,是为了映衬山中明月清晖、桃李花发的幽雅,表现自己对清静山间的喜爱;
在写景的同时,交代行踪,表现心境,语言形象性和概括力极强。后四句主要抒发诗人一旦摆脱京洛回到山野田园的欢欣之情。但通览全诗,风格清秀,语言轻松自然,与刻板冗滞的奉和应制诗比起来,令人耳目一新。

推荐访问:原文 寒食 译文 寒食原文及注释 寒食原文和译文(十四篇) 2023年寒食节是几月几号

【寒食原文及注释,寒食原文和译文(十四篇)】相关文章:

1.班主任个人先进事迹范文优选8篇

2.干部任职表态发言稿13篇

3.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心得感悟8篇

4.2024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心得感悟范文合集5篇

5.有趣味的六一儿童节活动方案5篇